台灣廣告業的新創路(1):開始做自己的嫁衣
在國外,廣告業的服務範疇早就脫離純廣告,走向以設計新服務 / 產品的思維,幫品牌達到溝通目的。這種「脫廣告」的表現手法,有時甚至會創造溝通以外的驚喜,為品牌帶來莫大助益。能做到這種服務的公司不一定把自己定位成「廣告業」,有些會定位在創意解決方案的提供者,我在前任廣告公司時,每每對客戶做簡報,也很喜歡這樣介紹當時任職的公司,覺得公司多了些高度和未來性。
不過說歸說,在台灣,這條路真的很難走。我們都是在起跑線上死過的那一群。
或許台灣市場小,特意做這種創新操作,未必能獲得足夠回報,稍加計算就會令人卻步。而正因台灣市場小,就算是國際品牌,分配預算也小,根本做不起產品。在 ROAS 當道的年代,最後客戶拍板的投資大多花落成效型廣告。
來自甲方的限制並沒有讓乙方的工作變得更加順利,反而日益艱難。預算持續下修,唯有對品質和成效的期待不變,而且還時不時希望能看到點「新東西」。乙方利潤本就不高,這種風氣興起後,對許多財力不雄厚的公司造成衝擊,甚或導致關門。
然而此等焦慮也不只影響獨立公司,只能說他們首當其衝。擁有富爸爸的大公司們也會緊張。當獲利變薄工作量沒變薄,如何支撐得起大規模的團隊?
於是這幾年,許多公司開始尋找新的出路。不論做媒體,做內容,做 AdTech,他們希冀著用「社內創業」的方式,找一條新的獲利之路。
我曾看過、或置身在這種「社內創業」的環境裡很多次,遺憾的是,9成5都會失敗,0.5則縮小成比當初預想的規模更小,但還可以勉強活著,算是最好的結局。但是為什麼呢?通常會被調度做「社內創業」的,都是老手中的老手。難道「新創」就真的是「年輕人」才玩得起的玩意?
本篇系列文,我會把過去從旁觀察、或親身經歷中發現過的錯誤,條列出來,並說明如果重來一次,我會怎麼調整。
當然,即便是基於錯誤經驗上的學習,感覺好像比較靠譜,然而市場變動太快,也未必就能夠成為致勝祕笈。成功除了建立在前車之鑑上,更建立在如何將知識內化後優化成適合自己團隊的版本。創新如果沒有來自全團隊的自覺與支持,那麼這條路將會更加難走。我也期待看到這篇文章的你,可以分享更多失敗心得和故事給我,讓我們一起擴展知識圈。
接下來的文章我會談幾個主題:
1.社內創業時的常見誤區:取捨困難的 idea 與 MVP
2.可能會壓垮你的行銷和營運問題
3.要借力使力,而不是狂練臂力
敬請期待。